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研究隨寫] 田野調查與紀錄片

質性研究著重在自然環境之下以研究者本身作為工具,對社會現象進行探究,所以在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在田野的時間越久,越能接近實際的自然情境,大家逐漸不會因為研究者的在場而有什麼顧慮或不同以往的表現,因為已經習慣研究者的存在了,做同一個研究長達一年以上是常見的。

這讓我想到紀錄片的製作過程或產生。去年有一部紀錄片《幸福定格》,內容是八對夫妻在片中以單純對話的方式呈現彼此的相處之道,歷時七年而產生,我很印象深刻,因為題材很吸引我,在談婚姻關係。不管最後的電影長度剪成多長或多短,這個歷程,幾乎就是某種程度探討這個議題的田野觀察。

我一直覺得電影被做出來,一定會有他想表達的立場與訊息,但導演說他沒有想表達什麼,所以裡面沒有任何的前情提要與文字說明,就是由一段又一段夫妻坐著對話而組成,我其實很不適應,覺得這樣的紀錄片真是可惜了,怎麼順序主題都毫無脈絡,也沒引導。導演說他想傳達的是伴侶之間的聊天,經常在結婚後,被柴米油鹽小孩而取代,沒有足夠多的交流,所以如果觀影者因為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以後,增加彼此不做什麼而僅是聊聊天的時間與頻率,大抵也達到目的了。

田野筆記在記的,是你所看到的,跟你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並非單純的事實記錄而已,而是經過研究者的觀點或興趣所篩選出來的內容,所以田野筆記記的是,你想看到的,跟你能看到的。

導演說他沒有想表達什麼,其實並不是。我們在看電影的同時,已經在接收他的觀點了。我也猜想,在電影中輔以文字的描述,無論是角色的背景或場景的說明,均無法完整呈現這些影片所蘊含的各種深層涵意,太多面向可以討論,可能想一想乾脆就算了,不要寫,不僅不知如何下筆,就算只有隻字片語,也顯得多餘了,留給觀眾去體會吧!

當初在上映第二天就忍不住跑去看,也是抱著對婚姻生活與夫妻相處經營關係的好奇,裡面有些片段給我很大的影響,讓我體會兩人相處時,我們應理解對方表現行為背後的意義。某種程度,我也覺得這樣的過程,透過職能治療專業的眼睛來看,夫妻懂得如何經營彼此經常聊天對話這件事,是具有治療性的。

我們透過觀影,咀嚼這些日常片段對話,就像我們也是研究者一樣,似乎更能增強電影後座力與更多反思!

p.s. 研究者本身作為工具,覺得跟職能治療師使用use of self介入是一樣的概念
p.s. 寫於201903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