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專題] 雜感 之二

 
這兩個小時的特別演講,是「創造知識」的精華濃縮,老師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成果,簡潔呈現在我們面前。數據所呈現的固然很重要,但研究規模與格局才是我所欽佩的,職能治療專業的研究也能夠做的這麼好!

現代神經復健有許多非傳統療法的模式興起,如鏡像治療、迫用療法等,探討著大腦重塑的可能性與訓練方法,成果極為卓越,文獻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這個科技發達、資訊發脹的時代,我們能做的又更多了。

然而,知識的累積終究是漫長的,我們都知道並非所有人都適用迫用療法,也並非使用新療法就可以迅速恢復到和生病前一樣,社會大眾所認知的也不一定正確,或許期望過高,或許過低。因此,「知識轉譯」的概念非常重要,是現在需要推展的;研究結果就算非常優秀驚人,如果沒有被正確的傳達給社會大眾,還是無法在臨床上真正發揮,幫助需要的病人。

我想起自己的研究,何嘗不是如此呢?尤其在收案的過程,需要大量的長輩配合與提供意見,如果他們不認同或不了解其所參與的研究,那研究人員花的心力似乎只是對牛彈琴。最令我感到雀躍與感動的時刻,莫過於長輩的稱讚,覺得我所做的東西是有意義的, 能夠詳細評估生活型態,呈現出失衡需改進之處;也曾經有長輩跟我要一份空白量表,想帶回去給家人參考(作為一個參考架構),僅僅是個無意的小行為,於我而言是彌足珍貴呀!

一開始,其實不覺得自己做的研究的重要性,可是隨著收案的人數越多,越覺得這就是以後的發展趨勢,未來的服務就是由這些點點滴滴小研究累積而成。只是,該如何讓大家了解我們正在發展的新領域,如何說服他們其重要性,研究上的數字,轉換成實務上的進步,值不值得我們去做,變成接下來需要努力的課題了。

老師說,接下來的新版教科書,可能會把古典四大家濃縮成小篇幅介紹,甚至把資訊放到網路上,不再列入紙本內容,意味著隨著時代更迭,就需要不斷進步的治療模式與方法,以免被淘汰。我所參與的研究,是否也能成為其中之一呢?答案無庸置疑,期待未來的發展,也期許自己能夠在其中盡一己之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