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案例分析] 精障者的照顧資源現狀與問題

98年9月底止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計106萬804人,慢性精神病患佔10萬5810人,與88年底比較,身心障礙總人口增加63.49%,慢性病患者增加118.33%,是所有障礙類別中比例上升最多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願意因精神疾病而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的比例增加了!然而接著想到的是,我們的服務有發展更趨於完整嗎?

今天的老人案例分析課程中,介紹和精障者有關的服務,尤其著重在社區裡的服務。由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之下的一壽照顧中心謝淑貞主任為我們說明整體概況,我對這個部分也挺有興趣的,所以收獲挺多。

台灣目前有一個現象,就是缺乏精神護理之家(台北市沒有一間護理之家),康復之家卻越開越多,導致資源錯置與浪費。應該要在精神護理之家的個案,卻留在醫院的慢性病床或康復之家中,原因在於康復之家業者除了自費、還有健保,而護理之家沒有補助,如此一來,經營者就經濟利益上的考量,當然沒有人要做。

感覺這個部分和政府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要把這個現象導正,可能也須從政策和補助著手,或是有人傻傻的賠錢去做,不然經由評鑑可能也可以稍微解決一些,然後漸漸的把個案放到適當的機構中,做最好的資源利用。

後來庇護工廠的問題,也是我上學期就覺得很疑惑的,因我知道做庇護工廠很難,現在一間一間都倒了。政府覺得即使是庇護工廠裡的員工,為了保障權益,也要符合最低薪資,但因這些學員在回歸職場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不穩定或復發的可能,產能不足之處便形成一個問題,付出的報酬卻沒有得到相同工作量,這會增加庇護工廠負責之工作人員負擔,畢竟包下一個案子,總不能因為學員狀況不佳而停擺,這樣是無法繼續運作下去的。

在精神領域中,要回歸職場需要一段時間,在醫院或療養院的工作坊訓練,與回到競爭性的職場,中間有一個很大的鴻溝,很容易因為競爭的壓力而再度回到醫院,就一個職能治療師的理想角度來看,社區復健中心和庇護工廠是不可或缺的漸進式復工過程,但礙於經營與生存的考量,常常無法實際運作順利,我想這就是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協助的部分。

另外還有提到荷蘭在地生活與去機構化的計畫,也挺有趣的,可搜尋相關的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