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收案] 診所

    
雖然量表已經過無數次的討論與修整,還是有一堆可以改進的地方。
總是要試試看才知道。

不同的團體或環境中,接觸到的老人生活型態就不一樣,甚至天差地遠。
在復健科診所裡就很不一樣。

他們幾乎天天都到診所報到,在同樣的時間,使用同樣的復健器材。若隨便抓一個人來問,都可以清楚的知道誰會先來、誰會後到、誰今天沒來、誰在下雨或天冷的時候不會來...等,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團體社會一樣在小小的治療室裡,運作著。

一天之中的上午或下午,幾乎就是在這裡度過(我指的是那些很慢性的病人)。熱敷、電療、跑步機、握力、cone等,每個人輪著自己的項目,一邊和治療師、病人或家屬聊天講時事,步調倒也挺悠哉的。這樣的模式,在填我的量表時,是否也能得到高分?而這樣的生活到底還有沒有調整與進步的空間?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對於一個年齡八十歲以上的阿嬤,能夠在診所得到的是什麼?我看到這位阿嬤,她每天由外傭推著輪椅來做復健、練習走路,是我們能夠幫助她的,也是她復健的目的,然而,在最近的一個冷天裡,我問她:「阿嬤~ 哩袂驚冷喔?割出門來這(妳不怕冷喔?還是出門來這裡)。」她說:「驚喔!但是挖想想勒嘛是欲來~~卡鬧熱!尬大家開講(怕喔!但是我想一想還是要來,比較熱鬧,和大家聊天)。」

我這才有所體悟,原來「復健」已經不單單只是「復健」而已,更是與社會接觸、增加人際互動的場所,對她而言,這已經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職能了,因為她居然願意在寒流下雨的天氣裡,穿著厚厚的大衣棉襖,來復健。

聽同事說,阿嬤以前總是充滿著負面想法,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不能走路了、沒有用了,對生活非常悲觀,然而現在,和大家熟了,就很喜歡東扯西扯天南地北的聊天,大家總愛和她開玩笑或逗她,讓大家笑開懷,能看到這樣的轉變,我也覺得欣喜。

想起以前在台大醫院復健科實習,也是有類似這樣因為每天都要復健而產生的小圈子,可能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保持與社會的連結。

我不禁想,在美國或其他國家,也會有這樣的現象嗎?
不管有沒有,在台灣,我想這是常見且值得關注的,檢視量表時亦應考慮進去。
  
  
    

7 則留言:

  1. 我一開始也覺得我可以跟客人聊天、互相關心,
    進而讓整個公司都變得更融洽更進步,
    因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因著身體病痛而聚集在此,
    但先是因為身分關係而被警告不能跟客人太熟,
    又因為有時候已經忙到人仰馬翻了,
    那些中年人還有老年人們,還要在那邊大聲聊天,
    甚至對著你大吼大叫的時候,
    我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經變成我正在討厭的那種人,
    有意識地。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要把氣氛維持好想必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努力就能做的到的。但是,不要管其他人,先從自己做起呢?保持良好修養、有耐心笑臉迎人,一定是有一無害的呀~!(說不定漸漸的,你周遭的人會因你而改變哟~)

      刪除
    2. 我每天反省到已經變成儀式,
      每天都說要改進以及如何改進,
      但總是會突如其來被破壞,
      不是我,不是客人,是 ,
      但我其實已經好很多了,真的。

      刪除
    3. 那很好呀!有空再聊天!

      刪除
    4. 最後一句少一個"我覺得"。

      而且我覺得我的耐心越磨越差,
      不是應該要越來越強壯紮實嗎!?
      我深信是環境關係!

      刪除
  2. 恩 我覺得量表應該有符合本土文化的項目與描述 像“復健”在台灣已有獨特的形式與意義了 不是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只是這不太算是我們所預期在健康生活型態中出現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