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圖書館一隅

今日在圖書館隨興閱讀與質性研究資料分析有關的文章,看到東海大學的陳介玄老師在早期演講的某些觀點,我覺得非常受用,所以加上我自己的體會,記錄下來。

雖然他是做企業研究的領域,但資料處理的本質應該都是一樣的,我沒有實際做過質性的研究,所以其實不太知道要怎麼進行,覺得像是瞎子摸象一樣,而他的重點有解釋到我最近的疑惑,我蠻高興的。

上面寫說田野訪談的第一個重要課題是「問題意識」的脈絡,也就是我們到底想要了解的問題是什麼?我會想要使用質性方法,是為了找尋一個現象的樣貌,然而如果我在找尋,就代表我沒辦法預設最終獲得的結果會是什麼,這是和量性方法差很多的地方,不是只要打翻原本的假設就好。進一步說,我想要找尋的現象又不能只是模模糊糊的,那就有點棘手了,所以如果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可以隨著資料的蒐集越發清楚的聚焦知道我想要了解的現象內涵,那就會變得簡單,不然所得到的資料可能都得捨棄,發現90%都不能用云云。

第二個重點是「受訪者的限制」,需要了解的是受訪者對於我的訪問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對方是否能夠提供我們問題所需要的資料。有時候訪談了一堆人,結果得到的資料豐富度很差,也問不到什麼有趣的。事先研究我們要訪問的人似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可能有時候問對一個人比問了十個人還要有收穫。

第三個可能會影響的是「所得資料與解釋架構之間的落差」,可能訪談了三十人,分開來看訪談內容都很不錯,但這三十份資料彼此好像不太相關,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現象解釋。這部份變成又要回到我的問題意識了,所以要不斷的詢問自己:你的問題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在現場能不能取得有效的答案?受訪者和訪談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困難?要怎麼去做訪問資料的分析?

好吧!我目的是想盡可能想要減少無用的訪談資料比例。
(內心OS:根本不知道要做些什麼鬼...先讀起來放的啦~)

話說這幾天在圖書館裡看書覺得好開心,好久沒有這樣子的感覺的捏~ (灑花)
好像回到大學時光喔!以後要多來這種好像與世隔絕的地方,在凡塵俗世裡,動不動就被一堆雜事絆著,變得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可能躲起來這也是生活調劑吧!很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