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研究隨寫] 期末焦慮下產出的一篇文章

20190614 W5

時間很快的來到期末,我突然很想很想趕快畢業!(吶喊)大概是因為報告們又來了,然後我都沒有寫報告的靈感,作業都交不出來覺得有點悲慘,就很想要擁有很厲害的深度工作力。

這學期放了比較多的時間在課程和研究上,沒什麼蹺課,也看比較多篇文獻,比過去認真很多,接觸了一些我沒什麼想過的事。

已經熟悉的職能治療健康促進專業領域,研究進度卻像是在一團迷霧中,是那種見山不是山的感覺,前幾天心血來潮,認真的翻開研究生手冊,思考盤算我要畢業的話需要經過哪些關卡,我發現在第二頁裡畢業頭銜寫著「哲學博士」,那一秒鐘突然可以理解為什麼我一直在撞牆期裡,也覺得我面對的那些問題,好像真的有那麼一點哲學意味(暈);

完全陌生的是質性研究的課(雖然之前碩班就已經修過一學期,但仍然幾乎是一片待開發的荒地),起心動念在於我覺得社區職能治療在介入過程中讓我感動的都是一些畫面,或是一些時刻片段,很難用數字呈現完整,所以決定練習讓自己轉換原本量性想事的腦袋,醞釀一些思考、脈絡、觀點,而期待獲得一些啟發,這十八週過程中我遇見了很多的議題,女性主義、華德福教育、順勢療法、性議題、不施打疫苗、居家生產、移工文化等等的課堂對話,還有各種不同領域同學關心的不同題目報告,是一個沒什麼統計顯著圖表的社會學世界。

尤其是居家生產。老師上課時提到過她的研究,是個我覺得好奇的、和女生會有關係的議題。昨天,我很幸運,時間很剛好能有個空檔,去看了得了很多獎的「祝我好好孕」紀錄片(我發現我真的很愛看紀錄片餒哈哈),相當好看!裡面說著幾個媽媽選擇「溫柔生產」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怎麼的,看了就是一直掉淚、一直掉淚,可能有一部分是感動於新生命的到來、一部分是不捨媽媽經歷生產的痛苦、一部分是共感著小孩來了又走了的情緒撕裂、大概也有一部分是不平於醫療化的生產和醫病關係間的不友善。

「生小孩又不是生病,都已經在痛了為什麼不能選擇可以接受的方式痛,還要在醫院被五花大綁、吊點滴和住院?」

尤其在看到爸爸、媽媽和小孩一起合作,在助產士的協助下(有健保),共同努力在熟悉的家中迎接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是可以這麼的和諧與自然,那一天就像是畢業典禮、生日派對、外出踏青的日常生活大事件發生一樣平常而令人期待,不再是媽媽一個人的受難事、不再是「痛」、「血淋淋」、「開刀」、「醫院」、「冰冷」、「不要再經歷一遍了」等等的負面經驗,原本可能因為不了解而害怕生產、覺得危險性高,直到看到影片才發現如果回到最純粹的那個過程,它可以是很溫馨的、全家一起參與的美好回憶。

下午一點多的影廳裡,那一場只有另外一個女生和我,還好我們坐不同排所以不會看到我狼狽的哭相。我又經歷了一場以紀錄片來進行觀點翻轉倡議,質性研究結果可以有很多的表達形式,國際間也有人使用照片、用影片、用聲音、用行動,突破書寫的範圍,多了這些媒材,能夠闡述的故事立體感與完整度又更高了,如果哪天能夠用受訪者的圖畫呈現成為論文,那也是頗為酷炫呢!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